(五苓散)

【中文】五苓散
【汉语】Wu Ling San
【英文】Five Substances Powder with Poria
【分类】祛湿剂
【出处】《伤寒论》
【组成】猪苓十八铢 (9g),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(15g) 白术十八铢 (9g) 茯苓十八铢 (9g) 桂枝半两 (6g),去皮
【用法】散剂,每服6~10g;汤剂,水煎服,多饮热水,取微汗。
【功用】利水渗湿,温阳化气。
【主治】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。小便不利,头痛微热,烦渴欲饮,甚则水入即吐;或脐下动悸,吐涎沫而头目眩晕;或短气而咳;或水肿、泄泻,舌苔白,脉浮或浮数。
【病机】本方主治病症虽多,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,膀胱气化不利所致。在《伤寒论》中原治蓄水证,乃由太阳表邪不解,循经传腑,导致膀胱气化不利,而成太阳经腑同病。太阳表邪未解,故头痛微热;膀胱气化失司,故小便不利;水蓄不化,郁遏阳气,气不化津,津液不得上承于口,故渴欲饮水;其人本有水蓄下焦,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,致水入即吐,故此又称 “水逆证”;水湿内盛,泛溢肌肤,则为水肿;水湿之邪,下注大肠,则为泄泻;水湿稽留肠胃,升降失常,清浊相干,则为霍乱吐泻;水饮停于下焦,水气内动,则脐下动悸;水饮上犯,阻遏清阳,则吐涎沫而头眩;水饮凌肺,肺气不利,则短气而咳。治宜利水渗湿为主,兼以温阳化气之法。
【運用】1. 辨证要点: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。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,舌苔白,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。2. 现代运用: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、肝硬化腹水、心源性水肿、急性肠炎、尿潴留、脑积水等辨证属水湿内停者。
【附方】1. 四苓散《丹溪心法》白术 茯苓 猪苓各一两半 (各45g) 泽泻二两半 (75g),四味共为末,每次12g,水煎服。功用:健脾渗湿。主治:脾胃虚弱,水湿水停证。小便赤少,大便溏泄。2. 胃苓汤《世医得效方》五苓散 平胃散 (各6~10g) 上二药合和,苏子、乌梅煎汤送下,未效,加木香、缩砂、白术、丁香煎服。功用:祛湿和胃,行气利水。主治:夏秋之间,脾胃伤冷,水谷不分,泄泻如水,以及水肿,腹胀,小便不利者。3. 茵陈五苓散《金匮要略》茵陈蒿末十分 (4g) 五苓散五分 (2g) 上二物合,先食,饮方寸匕 (6g),日三服。功用:利湿退黄。主治:湿热黄疸,湿重于热,小便不利者。
【方歌】五苓散治太阳腑,白术泽泻猪茯苓,桂枝温通助气化,利便解表烦渴清。
首页>祛湿剂>五苓散